海拔6000多米的高原上,這一顆“種子”被永久“保存”
“世上多少玲瓏的花兒,出沒于雕梁畫棟;唯有那孤傲的藏波羅花,在高山礫石間綻放。”這是我國著名植物學家鐘揚最喜歡的詩詞。
《故事里的中國》鐘揚教授視頻資料
近日,中央電視臺《故事里的中國》報道了植物學家鐘揚的事跡:鐘揚在援藏16年里,數次攀爬6000多米海拔的高度,帶領學生在高原上采集了1000多種植物的4000多萬顆種子,行程超50萬公里,只為祖國打造一艘“種子方舟”。
不幸的是,2015年一場意外車禍奪走了鐘揚的生命。這顆熱愛高原的“種子”回歸了大地,卻有無數年輕人接過了他手中的接力棒,用另一種方式讓希望種子得以延續…………
種質資源何以能造福萬千蒼生
種子實驗 圖片來源于網絡
種質資源在人類的生存、發展以及整個文明的進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。正如鐘揚所說:“一個基因可以拯救一個國家,一粒種子可以造福萬千蒼生。”
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加快、氣候環境變化以及農業種養方式的轉變,地方品種消失的風險加劇。無論是農作物、畜禽還是水產,一旦消失滅絕,其蘊含的優異基因也會隨之消亡,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,損失則難以估量。
從科研育種角度看,優質、多元化的種質資源,是提高良種產量、品質和自給率的重要保障。只有實現種源的自主可控,才能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打牢堅實基礎。
可見,種質資源不僅是發展種業的種源,更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。
在“諾亞方舟”里探索延續的希望
一粒種子,蘊含著生命的力量。一份種質資源,貯藏著可期待的未來。
前不久,國家作物種質資源新庫建成試運行,保存容量由原來的40萬份增加到150萬份。隨著貯存數量、種類多樣性的增加,以及貯存時間的延長,國家庫正在發揮其重要作用。萬份種質可以在未來十幾年、甚至數百年后輕松保持原有的遺傳性與活力,這背后離不開科技的加持。
托普云農種質資源庫案例
被稱為種子界“諾亞方舟”的種質資源庫,利用儀器設備控制貯藏環境,為種質們營造科學的“睡眠環境”。依據保存對象的不同,還可分為長期庫、中期庫、短期庫等,更能通過不同應用場景定制個性化庫體。
目前,托普云農已在山西、甘肅、江西、西藏、三亞等多個省份成功搭建安全穩定的種質資源庫。通過科技賦能,這些種子檢驗庫可實現準確模擬季節性氣候條件,精準控制庫體溫濕度,為各地品種改良、培育高產、優質、抗逆性強的新品種,和生物學理論研究搭建了重要的存儲載體。
盡管現階段很多種質資源未被挖掘并以研究利用,但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,那份不起眼的資源將會成為探索未來的關鍵希望!